70城“十四五”住房规划详解!房企的机会都在里面
全国“十四五”规划定调:因城施策落实“三稳”,租赁、保障协同发力缓解大城市住房难题。盘活存量土地资源,探索跨区域交易,实现市场化配置集约化管理。新型城镇化仍是房地产行业最大的制度红利,户籍制度改革将成“助推剂”。市场份额将向城市群和都市圈集中,核心城市与卫星城市市场价值将重构。国新办发布会提出:“十四五”期间将基本完成2000年建成的21.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,有望惠及4千万户家庭,在一定程度上将延续居民购房消费。
依据城市基本面、房地产市场需求两大维度指标,我们最终筛选出70个重点城市,其中一、二线城市近乎全覆盖,仅乌鲁木齐暂未公布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,34个三四线城市则覆盖11大城市群,泉州、无锡等5城GDP万亿,临沂、东莞等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人。
在具体解读70城“十四五”住房规划纲要后,我们发现了多个共性特征和突出点。
以租赁为抓手,保障覆盖率提高至30%
纵观“十四五”住房发展规划,绝大多数城市均明确提出:完善住房市场和保障体系,加快构建以公共租赁住房、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。
具体而言,北京、上海、成都、济南等多个一二线城市皆重点发展住房租赁市场,加大租赁住房供应力度,并提出了明确的租赁住房供应计划。例如北京,“十四五”期间将新增租赁住房供应不低于40万套。而在土地资源异常紧俏的厦门,同样增加租赁住房供应,到2025年累计新增租赁住房8.5万套。
相对而言,三四线城市外来人口基数毕竟有限,租赁市场需求着实平平,个别三四线城市即使提出了租赁住房供应计划,较一二线城市仍存在数量级的差距。例如济宁,2025年建成公共租赁住房1040套,较长沙建设1万套公租房相差甚远。
南京、宁波、常州、温州等二三线城市均着力提高保障性住房覆盖率,普遍达到30%附近。典型如南京,到2025年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不低于31%,常州更是达到34%。温州、嘉兴略低,到2025年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率同样达到25%以上。
具体而言,到2025年,武汉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200平方公里。2021年,武汉计划供应国有建设用地4667公顷,较2020年增长约10%。其中,住宅用地计划供应1200公顷,同比下降21%,直观反映武汉在适度增加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的同时,住宅用地供应仍要有所控制,以便将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城市基建、工业、公共服务等领域。
北京则严令“十四五”时期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保持下降趋势。2021年,北京建设用地总供应计划3710公顷,较2020年基本持平。其中,住宅用地计划供应1060公顷,较2020年增加60公顷。值得一提的是,商品房用地仍保持600公顷不变,租赁住宅用地则由130公顷提升至300公顷,净增长170公顷,说明北京土地供应仍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,全力支持租赁市场做大做强。
其一,郑州、徐州、驻马店等城镇化仍处快速增长期,预计“十四五”期间城镇常住人口增量皆超40万人。例如徐州,到2025年末城镇化率将达到73%,较2020年末净增长7.4个百分点,预计“十四五”期间城镇常住人口或将增长约66.9万人。
其二,济南、南宁、泉州等城镇化进入平稳增长期,预计2025年末城镇化率将突破70%,城镇常住人口增量依旧保持在10-30万人区间。例如济南,到2025年末城镇化率将提升至77%,较2020年末净增长3.5个百分点,预计“十四五”期间城镇常住人口或将增长32.6万人。
其三,厦门、太原、中山等城镇化进入低速增长期,“十四五”期间城镇常住人口增量或将低于5万人。例如厦门,到2025年末城镇化率将达到89.5%,较2020年末仅增长0.1个百分点,“十四五”期间城镇常住人口或将增长0.5万人。
值得一提的是,武汉、杭州、大连等城镇化率实现下限区间管控,不再制定具体的增长目标。例如武汉,2020年末城镇化率达到84.3%,2025年末城镇化率预期目标高于84%。主要原因在于武汉、杭州、大连等城镇化进程早已进入低速增长期,城镇化率皆超80%,剩余待转移的农业人口已然不多。人口发展目标逐渐由“量的增长”转变为“质的优化”,主要涉及优化人口结构、提高人口素质等。
表:“十四五”末42个城市城镇化率及城镇常住人口增量(万人)
在公布引进高校毕业生数量的16个城市中,近半城市引进高校毕业生达到50万人以上。例如济南,5年新落户高校毕业生80万人以上。三四线城市中的温州同样数量可观,累计新引进大学生60万人以上。岳阳引进高校毕业生数量相对较低,5年内吸引储备300名博士生、4000名硕士生、5万名大中专毕业生在岳就业创业。
而在已经公布引进高技能人才数量的20个城市中,近半城市引进高技能人才超20万人。例如宁波,新增高技能人才25万名,占技能人才总数比例超过35%。反观,徐州、淄博、银川和烟台等引进高技能人才均低于5万人。例如淄博,到2025年新增高级技能人才2万人。
例如合肥,落实生育政策,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,引导生育水平适度提升,并稳定在合理区间,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。宁波构建生育成本在政府、企业、家庭之间合理分担机制,实现适度生育水平,保障人口自然增长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绝大多数城市棚改将进入尾声阶段,棚改计划开工量仍将持续下滑,其对房地产市场拉动力也将大幅减弱。
从公布“十四五”棚改目标的12个城市来看,成都、银川、济宁等棚改规模均显著缩量,棚改计划开工量皆不足2万套,成都更是低至1万户。仅限于重庆、温州个别城市仍有一定的棚改规模,但较“十三五”历史高峰期相差甚远。典型如重庆,“十四五”期间将实施10万户棚户区改造,“十三五”期间则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24.78万户,降幅多达60%。
从公布“十四五”旧改目标的19个城市来看,杭州、济南、宁波等一、二线城市旧改规模均达到2000万平方米以上,徐州、淄博等三、四线城市同样突破1000万平方米。例如重庆,“十四五”期间将实施1亿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。
区别于棚改创造了大量的增量购房需求,成为房地产市场持续转暖的催化剂,旧改加速推进则将延缓居民购房消费,在一定程度上将拖累楼市成交上行空间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居民收入仍保持平稳增长态势,并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。2025年,济南、拉萨、成都等二线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7万元以上,广州更将达到9.99万元,年均增长7.9%。淄博、烟台、泸州等三四线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升至6万元附近,温州更将升至8.97万元,年均增长7.2%。
2025年,福州、沈阳、海口等二线城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接近6万元,杭州、宁波则将突破8万元,深圳、南京更将升至9万元,年均分别增长6%和8.2%。南通、惠州等三四线城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样将接近6万元,无锡、中山则将突破7万元,年均分别增长6%和6.5%。
制造业是立国之本、强国之基,58个城市将在“十四五”时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,培育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,促进重点产业集群式发展。
第二,宁波、深圳等13个城市重点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、“小巨人”企业。以宁波为例,力争打造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,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达到 100 家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 200 家。
第三,成都、佛山、潍坊等46个城市全力打造万亿级、千亿级重点产业集群。成都培育形成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两大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,佛山巩固提升装备制造、泛家居2个产值超万亿产业集群,打造2个超5千亿、4个冲3千亿产业集群。
52个城市在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中明确了空港建设发展目标。大致可分为三类:
第二,深圳、武汉、重庆等20个城市着力提升航空运输能力,典型如重庆江北机场,预计到2025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8000万人次,货邮吞吐能力达到120万吨。
第三,南通、苏州等8个城市建设或规划建设新机场,南通二甲镇新机场规划已获得民航局批复,建成后也将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,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。
第三,杭州、西安等39个城市全力推进重点铁路项目建设,加快构建高铁网络,以武汉为例,作为中部地区铁路枢纽,将构筑以武汉为中心“两横两纵两对角”十二方向的“超米字型”高铁网。
毫无疑问,核心一二线城市在城市群、都市圈建设中扮演着主导者角色,拥有绝对的话语权,而广大三四线城市多以追随者、加盟者身份参与其中,决策权有限。这也正可以解释,在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中,三四线城市有关城市群建设的文字篇幅要远远少于一二线城市,其内容也主要局限于积极融入都市圈、承接产业和非核心功能转移等方面。具体来看:
综上所述,房地产行业仍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和稳定剂,“十四五”期间行业销售规模仍将高位保持。当然,各城市房地产市场还将持续分化,未来人口仍将向核心一、二线以及强三线城市聚集,市场前景依旧值得期许,弱三、四线城市人口或将持续净流出,市场前景着实难言乐观。